欢迎光临澳大利亚新华书店网 [登录 | 免费注册]

    • 水利精准调度理论与实践(精)
      • 作者:编者:江苏省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中心//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责编:彭志诚
      • 出版社:河海大学
      • ISBN:9787563072484
      • 出版日期:2022/08/01
      • 页数:233
    • 售价:39.2
  • 内容大纲

        本书系统梳理了水利精准调度的理论与实践。理论篇提出了水利精准调度的概念和内涵,解析了江苏精准调度的基础;技术篇概述了精准调度的过程,提炼了精准调度的关键技术;实践篇总结了江苏近年来精准调度的实例,从单目标调度、多目标调度、应急调度等诸方面进行剖析,选取若干典型年,将精准调度逐个呈现;最后附录是水利精准调度的有益补充。
  • 作者介绍

  •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整观“精准调度”
        1.1  解说“调度”
        1.2  调度内容与分类
          1.2.1  从解决水资源的角度
          1.2.2  从水利调度的目的
          1.2.3  从调度需要响应的缓急程度
        1.3  剖析“精准”
        1.4  “精准调度”之必要性
        1.5  “精准调度”之方法论
          1.5.1  树立江河治理的系统思维
          1.5.2  践行“知行合一”的行动准则
          1.5.3  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取舍
      第二章  精准调度基础
        2.1  自然禀赋
          2.1.1  调度之源
          2.1.2  通济之网
          2.1.3  治水之鉴
        2.2  工程基础
          2.2.1  湖库蓄滞工程布局
          2.2.2  防洪治涝工程布局
          2.2.3  跨流域调水工程
          2.2.4  工程精细化营理
        2.3  决策支持
          2.3.1  情报分析系统
          2.3.2  预报调度系统
    技术篇
      第三章  精准调度流程
        3.1  调度原则
          3.1.1  洪涝调度原则
          3.1.2  水量调度原则
          3.1.3  生态(环境)调度原则
          3.1.4  应急调度原则
          3.1.5  风险调度原则
        3.2  调度前奏
          3.2.1  方案预案
          3.2.2  信息获取
          3.2.3  预测预报预警
          3.2.4  会商决策
        3.3  调度实施
          3.3.1  指令生成
          3.3.2  指令执行
        3.4  调度评估
          3.4.1  执行评估
          3.4.2  效果评估
          3.4.3  调度调整
      第四章  精准调度关键技术
        4.1  洪涝调度
          4.1.1  洪涝调度方案
          4.1.2  预降水位

          4.1.3  联合调度
          4.1.4  全力排水
          4.1.5  错时错峰
          4.1.6  洪水资源利用
        4.2  水量调度
          4.2.1  水量调度方案
          4.2.2  蓄水保水
          4.2.3  计划用水
          4.2.4  联合调度
          4.2.5  用水管理
        4.3  生态(环境)调度
          4.3.1  解析生态(环境)调度
          4.3.2  确定调度尺度
          4.3.3  调度控制指标
        4.4  应急调度
          4.4.1  防洪排涝应急调度
          4.4.2  抗早应急调度
          4.4.3  生态应急调度
          4.4.4  突发性水污染应急调度
        4.5  风险调度
          4.5.1  风险调度类型
          4.5.2  实施条件
          4.5.3  风险承受
          4.5.4  风险调度决策和控制
    实践篇
      第五章  防洪排涝调度
        5.1  1999年太湖大水
          5.1.1  太湖水位突破历史最高
          5.1.2  紧急调度力争“三防五保”
          5.1.3  事件总结——预测预报与水利调度的作用
        5.2  2003年江淮大水
          5.2.1  多地出现历史第二高水位
          5.2.2  同步调度,有序排水
          5.2.3  紧急启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
          5.2.4  事件总结
        5.3  2007年淮河及里下河大水
          5.3.1  洪泽湖蒋坝大幅超警,里下河地区全面超警
          5.3.2  全力敞泄,防控有序
          5.3.3  事件总结——科学规划与防控的胜利
        5.4  2016年太湖及秦淮河大水
          5.4.1  太湖发生流城性特大洪水,秦淮河、水阳江水位超历史
          5.4.2  精准调度,迎战太湖、秦淮河流域洪水
          5.4.3  事件总结——反复测算调度方案的重要性
        5.5  2017年淮河秋汛
          5.5.1  洪泽湖大流量入湖,下游地区水位猛涨
          5.5.2  科学合理调度,全力泄洪排涝
        5.6  2000年第12号台风“派比安”暴雨
          5.6.1  对江苏影响第二严重的台风“派比安”
          5.6.2  沿海潮位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
          5.6.3  多措并举,确保防洪安全

          5.6.4  事件总结——水利调度的复杂性
      第六章  抗旱水量调度
        6.1  1994年淮河大旱
          6.1.1  淮干蚌埠闸一度断流
          6.1.2  遭遇1934年以来最严重伏旱
          6.1.3  多管齐下全力保障各地用水
          6.1.4  事件总结——作为水乡江苏同样资源紧缺
        6.2  2011年江苏省全省性大旱
          6.2.1  气象干旱致全省河湖普遍干旱
          6.2.2  开源节流应对严重干早
          6.2.3  事件总结——调水体系发挥巨大作用
      第七章  生态(环境)调度
        7.1  生态径流友好调节
        7.2  重要河湖互济互调
        7.3  区域河网量质保障
        7.4  城市畅流活水调控
      第八章  应急调度
        8.1  污染事件应急调度
          8.1.1  1994年洪泽湖特大水污染事件
          8.1.2  2007年沭阳县饮用水源地污染事件
        8.2  生态应急调度
          8.2.1  2002年南四湖生态补水
          8.2.2  2014年南四湖生态补水
      第九章  科技支撑精准调度
        9.1  2016年暴雨洪水调度决策
          9.1.1  拉尼娜接棒强厄尔尼诺
          9.1.2  继2015年后再遇“暴力雨季”
          9.1.3  流域区域现超级别洪水
          9.1.4  防洪治涝工程凸显成效
          9.1.5  预报预警强力支撑防汛
        9.2  2020年暴雨洪水—全域洪水与调度决策
          9.2.1  遣遇超强超长梅雨季
          9.2.2  全城超标洪水接通而至
          9.2.3  科学调度取得抗旱抗洪全面胜利
        9.3  干旱预报预警
          9.3.1  江苏省干旱时空格局及其前兆异常信号研究(2015年)
          9.3.2  江苏省旱情监测预测系统研究(2017年)
        9.4  城市畅流活水调度
          9.4.1  以扬州中心城区为例
          9.4.2  以苏州古城区为例
        9.5  2019年“三抗”
          9.5.1  洪旱形势异常严峻复杂
          9.5.2  水文测报强力支撑水旱灾害防御
          9.5.3  科学调度有效缓解苏北旱情
    附录
      附录A  调度方案
      附录B  江苏省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
      附录C  水利工程调度运用规范化技术要求简介
      附录D  发表论文
      附录E  图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