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以及生态功能提升的专著。作者常年致力于高原高寒地带植被可持续恢复治理、高寒草地生态修复机理研究以及高原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高寒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技术等方面研究,本书着眼湿地退化现象的客观陈述,湿地植被退化的原因分析,科学阐释了如何保护三江源退化高寒湿地的恢复,并提出高寒湿地近自然恢复及生态功能提升的方法与策略,对于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气候资源研究与气象灾害风险的规避有着积极的意义。 -
作者介绍
-
目录
1 引言
1.1 三江源地区湿地概况
1.2 三江源区高寒湿地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 对湿地退化原因和近自然恢复方式及恢复潜力认识不清
1.2.2 缺乏对湿地恢复适生草种的研究
1.3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总体实施方案
1.3.1 思路
1.3.2 总体实施方案
2 退化高寒湿地近自然恢复技术
2.1 研究方法
2.1.1 高寒湿地三个不同退化阶段研究
2.1.2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不同阶段生物阈值与非生物阈值
2.1.3 高寒湿地退化演变规律研究
2.1.4 退化高寒湿地近自然人工植被配置技术与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2.1.5 退化高寒湿地近自然恢复示范区建设
2.2 高寒湿地三个不同退化阶段生物和非生物阈值
2.2.1 高寒湿地三个不同退化阶段地形和植被分析
2.2.2 高寒湿地三个不同退化阶段生物阈值
2.2.3 高寒湿地三个不同退化阶段非生物阈值
2.2.4 其他非生物因子对高寒湿地变化影响分析
2.3 基于小流域空间尺度气候和水文变化特征
2.3.1 黄河源区气象特征
2.3.2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
2.4 人工补播恢复效果比较研究
2.4.1 人工播种配置样区群落物种组成
2.4.2 盖度
2.4.3 高度
2.4.4 电上植被生物量
2.4.5 土壤全氮含量
2.4.6 土壤有机碳含量
2.4.7 土壤含水量
2.5 退化高寒湿地近自然人工植被配置技术与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2.6 退化高寒湿地围栏时空调控技术
2.7 退化高寒湿地秋春季补水技术
2.8 结论
3 高寒湿地草种繁育技术
3.1 研究方法
3.1.1 退化高寒湿地草种繁育技术
3.1.2 适生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生理生态适应性
3.1.3 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水分适应性比较
3.1.4 典型高寒湿地植物栽培技术
3.2 三江源地区湿地植物及典型生境调查
3.3 三江源地区湿地被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
3.3.1 藏嵩草一苔草沼泽化草甸
3.3.2 华扁穗草沼泽化草甸
3.4 典型高寒湿地植物萌发技术研究
3.4.1 华扁穗草的萌发技术
3.4.2 青藏苔草的萌发技术
3.4.3 藏嵩草的萌发技术
3.4.4 金露梅的萌发技术
3.4.5 西伯利亚蓼的萌发技术
3.4.6 发草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3.5 适生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生理生态适应性
3.5.1 发草适生地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特征
3.5.2 发草适生地土壤特征
3.5.3 发草种群特征与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3.5.4 发草适生地植物群落与主要土壤因子的排序分析
3.5.5 发草种群分布的伴生群落特征及主要环境因子解释
3.6 水分胁迫下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3.6.1 水分胁迫下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生长参数变化
3.6.2 水分胁迫下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膜脂过氧化MDA变化
3.6.3 水分胁迫下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光合色素变化
3.6.4 水分胁迫下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3.6.5 水分胁迫下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抗氧化保护系统变化
3.6.6 水分胁迫下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内源激素变化
3.6.7 9种高寒沼泽湿地植物水分胁迫抗逆性综合评价
3.7 典型高寒湿地植物栽培技术研究
3.7.1 华扁穗草栽培技术
3.7.2 青藏苔草栽培技术
3.7.3 藏嵩草栽培技术
3.7.4 金露梅栽培技术
3.7.5 西伯利亚蓼栽培技术
3.7.6 发草栽培技术
3.8 典型高寒湿地植物栽培示范及示范效果研究
3.8.1 示范基地环境
3.8.2 示范基地建设
3.8.3 典型高寒湿地植物栽培示范
3.8.4 典型高寒湿地植物栽培示范效果
3.9 结论
3.10 建议
4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植被稳定性群落建植技术
4.1 研究方法
4.1.1 退化高寒湿地稳定性和节水性人工植被建植技术
4.1.2 人工群落稳定性维持技术
4.2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植被稳定性群落建植技术
4.2.1 植物种系统发育树
4.2.2 功能性状指标在物种间的差异
4.2.3 植物群落特征
4.2.4 不同组合植物群落水分利用特征和土壤碳固持特征
4.2.5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分析
4.2.6 植物品种组合选择和适用条件说明
4.3 人工群落稳定性维持技术
4.3.1 草地害鼠防治技术
4.3.2 土壤肥力改善技术
4.3.3 补播更新技术
4.4 结论
5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补水及冻土保育型高寒湿地恢复技术
5.1 研究方法
5.1.1 人工降雨技术试验设计
5.1.2 人工补水湿地恢复技术试验设计
5.1.3 冻土保育高寒湿地恢复技术试验设计
5.2 高寒湿地遥感分类
5.2.1 高寒湿地遥感分类系统
5.2.2 数据
5.2.3 GF1-WFV遥感影像预处理
5.2.4 .高寒湿地信息提取方法
5.2.5 高寒湿地特征分析
5.2.6 GF1一WFV遥感影像分割
5.2.7 高寒湿地分层分类
5.2.8 分类精度
5.2.9 玛多县高寒湿地分布信息特征分析
5.3 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特征
5.3.1 高寒湿地退化植被群落特征
5.3.2 物种重要值的变化
5.3.3 功能群的比例
5.3.4 群落地上生物量
5.4 .高寒沼泽湿地退化成因分析
5.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4.2 高寒湿地分类方法
5.4.3 湿地演变特征动态分析方法
5.4.4 湿地演变时空特征分析
5.4.5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与动态变化度分析
5.4.6 气候变化特征
5.4.7 湿地面积与各气候驱动因子的相关性
5.5 冻土保育技术对沼泽湿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5.5.1 冻土保育技术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5.5.2 冻土保育技术对群落植物最大高度的影响
5.5.3 冻土保育技术对植物群落盖度的影响
5.6 冻土保育技术对季节性冻土层厚度的影响
5.6.1 冻土保育技术对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地表融化层厚度的影响
5.6.2 冻土保育技术对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季节冻土层深度的影响
5.6.3 冻土保育技术对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季节冻土层厚度的影响
5.6.4 冻土保育技术对季节性冻土层厚度的影响
5.7 人工补水高寒湿地恢复技术
5.7.1 目标区与对比区的选取
5.7.2 个例分析
5.7.3 统计检验分析结果
5.8 结论
6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湿地恢复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推广
6.1 技术体系构建方案
6.1.1 三江源区高寒湿地退化原因判识
6.1.2 修复技术组装和示范点选择
6.1.3 示范样地退化高寒湿地恢复过程监测与恢复效果评价
6.1.4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湿地恢复技术体系和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
6.1.5 退化湿地恢复技术组合
6.2 实施概况
6.3 退化湿地养分添加恢复效果监测
6.3.1 河流湿地退化过程及养分添加
6.3.2 漫滩湿地退化过程及养分添加
6.3.3 湖泊湿地退化过程及养分添加
6.4 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4.1 人为干扰下退化湿地植物状况
6.4.2 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人为干扰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4 _3人为干扰后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6.5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湿地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示范
6.5.1 退化高寒湿地技术体系构建
6.5.2 退化高寒湿地技术体系示范
6.6 高寒湿地近自然恢复技术信息化平台构建
6.6.1 总体框架
6.6.2 关键技术
6.7 结论
参考文献
同类热销排行榜
- 故宫日历(公历2017年)(精)26.4
- 时间简史(插图版)18
-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7.76
- 昆虫记(精)/经典译林8.72
- 数控铣床综合实训教程19.2
- 昆虫记(插图典藏本)(精)11.2
- 化工制图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7.2
- 化工制图(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15.8
- 生命急救技能14
- 时间简史(普及版)(精)15.2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