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澳大利亚新华书店网 [登录 | 免费注册]

    • 热力学视角下气候建筑原型方法研究
      • 作者:陶思旻|责编:周佳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ISBN:9787522741406
      • 出版日期:2024/09/01
      • 页数:391
    • 售价:55.2
  • 内容大纲

        本书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建筑如何以本体设计方式应对外部气候环境的问题,并提出“气候建筑”的概念,即以气候条件为出发点,通过改善室内热舒适和降低能耗来适应并利用外部环境的建筑。将建筑与其气候环境视为一个热力学开放系统,分析其能量流动方式并提出建筑气候策略的形式原型,建构了气候、能量、建筑和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热力学视角下气候建筑原型研究的目标和意义。通过对传统民居案例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提取了气候建筑的“结构-层级-因子”形态梯度模型,并应用于当代气候建筑的设计实践,最终探讨了热力学原型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 作者介绍

        陶思旻,建筑学博士。202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赴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访问学者。现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环境设计、设计历史与理论方向教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调控、可持续环境设计、传统民居生态建造等。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背景
        一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背景下的建筑发展方向
        二  地域与气候适应性需求下的建筑思维转换
        三  技术浪潮与建筑自主性危机
        四  能量系统与热力学建筑思潮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  气候建筑的属性和范畴
        二  建筑中的能量流动机制
        三  从原型到类型的系统转化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外围研究
        二  相关研究
        三  由研究综述引发的问题导向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气候建筑热力学系统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气候建筑的本体认知
        一  气候成因
        二  影响建筑的气候要素
        三  热舒适与气候适应
        四  生物气候设计方法
      第二节  气候建筑热力学议题的历史图景
        一  前现代:传统建筑中的能量线索
        二  现代:从隔离到开放的环境调控
        三  当代:话语重构下的热力学建筑思潮
      第三节  气候建筑的能量交换机制
        一  开放系统与耗散结构
        二  能量转化方式
        三  能量流通结构
        四  气候作为能量来源
        五  能级匹配的建筑形式
      第四节  气候建筑的研究视角转换
        一  认识转换
        二  系统转换
        三  策略转换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候建筑热力学原型的方法构建
      第一节  作为分析工具的能量系统语言
        一  气候、环境与建筑语境
        二  组成单元
        三  三个尺度
        四  图解逻辑
      第二节  作为抽象本质的建筑热力学原型
        一  “燃烧”或是“建造”
        二  热源与热库
        三  原型内含的核心经验

        四  原型发展的形式潜力
      第三节  作为研究基础的传统气候建筑热力学原型提取一
        一  气候应对的能量反馈
        二  调节热舒适的能量策略
        三  热力学原型的要素层级
      第四节  作为研究目标的当代气候建筑热力学原型转译
        一  能量流通结构的形式化
        二  能量策略的形式变量
        三  热力学原型的尺度再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气候特征的传统气候建筑热力学原型提取
      第一节  气候分类方法
        一  依据气候要素和动因
        二  依据建筑和气候关系
      第二节  原型提取方法
        一  以环境性能软件为工具
        二  以气候特征分析能量需求
        三  以能量策略提取原型
      第三节  案例研究:典型气候环境下的传统气候建筑热力学原型
        一  选型依据
        二  干热气候:通风与隔热协同的原型(Ⅰ)
        三  湿热气候:通风与遮阳协同的原型(Ⅱ)
        四  温和气候:防寒与隔热协同的原型(Ⅲ)
        五  寒冷气候:防风与蓄热协同的原型(Ⅳ)
        六  中国典型气候环境下的传统热力学原型(Ⅴ)
      第四节  传统气候建筑的热力学原型提取模式总结
        一  能量需求因子类型
        二  原型要素层级类型
        三  能量流通结构类型
        四  以“结构一层级一因子”为形态梯度的原型提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能量形式化的当代气候建筑热力学原型转译
      第一节  当代气候建筑的热力学深度
        一  目标体系
        二  热力学原型性
        三  能量形式化
      第二节  能量形式化机制下的当代气候建筑形态转译
        一  能量捕获的外部形态转译
        二  能量协同的空间形态转译
        三  能量调控的技术形态转译
      第三节  当代气候建筑的热力学原型转译模式总结
        一  能量策略价值比较
        二  能量形式化侧重点比较
        三  以“结构-层级-因子”为形态梯度的原型转译
      第四节  样本研究:当代气候建筑热力学原型转译模型
        一  研究样本及概况: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
        二  能量捕获结构的外部响应
        三  能量协同结构的空间梯度
        四  能量调控结构的辅助调节
        五  研究样本的热力学原型转译模型总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候建筑热力学原型的应用策略
      第一节  基于气象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一  空气温度数据
        二  空气湿度数据
        三  太阳辐射与太阳角度
        四  风速风向与通风控制
      第二节  基于参数变量的原型建立
        一  气候特征确定原型优选项
        二  能量策略整合生成多级原型
        三  参数变量设定和原型优化
      第三节  基于能量形式化的原型转化
        一  外部形态改善能量捕获
        二  空间形态组织能量协同
        三  技术形态整合能量调控
      第四节  应用策略的局限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本书的结论
        一  时代背景下的气候设计和环境调控观念更新一
        二  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类型学方法构建
        三  热力学思考下的范式和评价标准重塑
      第二节  本书的创新点
      第三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