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针对乡村振兴的实践现状,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建构出乡村振兴的新理论框架,从制度支持-治理行动-实现机制等维度出发,勾勒了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图景。同时,系统厘清了乡村振兴的制度支持,探究了乡村振兴的内在理论逻辑。此外,通过乡村振兴实践案例,验证其内在的实然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和构建内驱-外拉-结构要素三维机制,促成乡村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
作者介绍
詹国辉,管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MPA教育中心副主任,行政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公共管理学硕、MPA),研究方向为数字治理与政府创新、基层治理与公共政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等10多项纵向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光明日报》、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等CSSCI/SSCI期刊、报纸上发表60多篇文章,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多篇咨政建言报告得到省部级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被民盟中央,省级部门采用。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书的定位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社会质量理论
一、理论创生背景
二、理论溯源
三、理论内核及内容体系
第二节 社会质量理论:乡村振兴的新分析框架
一、制度支持
二、治理行动逻辑
三、动力机制与结构要素
第三章 乡村振兴的制度支持
第一节 正式制度:乡村振兴的主导支持
一、基层政权的组织基础
二、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
第二节 非正式制度:乡村“内生性支持”
一、宗族
二、乡村组织
第三节 非耦合性支持: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不均衡互动
一、非制度化的策略运作:乡村治理的实践样态
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妥协”
第四章 乡村振兴中的治理逻辑
第一节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导行动逻辑
一、基层党建与乡村建设
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
三、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的“三重行动”逻辑
第二节 压力型体制、任务指标与基层“政绩锦标赛”
一、乡村主体的逐利交织网络
二、积极转型及压力型体制下的“指标”治理
第五章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机制
第一节 外源动力机制
一、政策嵌入:促成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机制
二、人才引进:促成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机制
三、资本下乡:促成乡村振兴的有效驱动机制
四、科技参与:促成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机制
第二节 内生发展机制
一、培育主体:激活乡村振兴的内源机制
二、发掘资源:发挥乡村振兴的优势机制
三、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现代化有效机制
四、深化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持续机制
第三节 四维结构机制
一、健全社会经济保障机制
二、完善乡村社会凝聚机制
三、构建乡村社会包容机制
四、创新乡村社会参与机制
同类热销排行榜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