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东亚海域一千年》共收录论文十五篇,内容依时间先后排序。有考证,有分析;在经济、贸易之外,更扩及人员的互访与文化的交流。针对旧的议题,如郑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从追寻苏木、胡椒与长颈鹿来探讨船队成行的动机;新开发的议题,如在讨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见的“公司”一词,早在十七世纪以后就已成为马来文的字根……等,于严肃的学术意义之外,别具一般性的趣味。其他文章则涉及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地区的交往,特别着重在广州与厦门的对外贸易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对中国在近代初期亚洲的海洋贸易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深入的探讨。 -
作者介绍
陈国栋(1955--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中国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现任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担任过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访问教授、剑桥大学“川流讲座”年度主讲人、荷兰莱顿大学研究生指导教授、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院“欧洲汉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明清经济史、东亚海洋史与工艺美术史。著有《台湾的山海经验》(2005年)、《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2006年)、《清代前期的粤海关与十三行》(2014年)等专著及论文百余篇。 -
目录
导言:近代初期亚洲的海洋贸易网络
谈熙宁十年注辇与三佛齐入贡中国事:关于地华伽啰(Deva Kulottunga)
宋、元史籍中的丹流眉与单马令:以出口沉香到中国闻名的一个马来半岛城邦
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动机:苏木、胡椒与长颈鹿
从四个马来词看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abang,kiwi,kongsi与wangkang
十七世纪日本的丝割符制度与中日间的生丝贸易
雪爪留痕:十八世纪的访欧华人
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贸易的形成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政府对进出口商品的管理
1780—1800,中西贸易的关键年代
1760—1833年间中国茶叶出口的习惯做法
论清代中叶广东行商经营不善的原因
“旧中国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广东洋行福隆行的个案研究
潘有度(潘启官二世):一位成功的洋行商人
清代中叶厦门的海上贸易(1727—1833)
同类热销排行榜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