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相较于视觉优先的古希腊文化,以及听觉优先的希伯来文化,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特征。贡华南著的《味觉思想》揭示了味觉思想的历史演变脉络,以及与此脉络相互交织、彼此贯通的思想范式、思想方法的历史演进。阐明味觉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考察味觉思想在形上、形下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尝试以味觉思想打开更多的思想可能性。 -
作者介绍
贡华南,哲学博士。2002.7—2006.3任教于上海大学。2006.4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7.9—2012.3担任哲学系副主任。2009年破格晋升教授。2013—2014年在牛津大学作学术访问。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知识与存在》(学林出版社,2004.10;2005.1)、《味与味道》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等。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特聘专家。 -
目录
导论:味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 从“耳目之争”到“耳舌之辩”
(一)感官与思想方式
(二)耳目之争,耳胜出
(三)耳舌之辩,舌胜出
二 从“形”到“形而上”
(一)“形”之突显
1.形名一事功:春秋思想世界中的新势力
2.形名一事功思想之发展
3.老子对形名法令的超越
4.孔子对刑政的超越
(二)从“形”到“形而上”
1.大象无形
2.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3.有形着必有名
4.从“形”到“使形者”
5.“形而上”道路之生成
6.“形而上”与感通
三 从“体”到“本体”
(一)从散殊之“体”到类之“体”
(二)本体:作为“故”之“体”
(三)形与体之辩
1.新形名家之崛起
2.形与体之辩
3.“形”为“然”,“体”为“所以然”
(四)体道:作为方法论的“体”
四 从“理”到“天理”
(一)作为“类”之理到作为“故”之理
(二)天理:作为“理”之理
(三)体与理之辩
1.一物两体,与道兼体
2.体之理化
3.见在底便是体
(四)天理与理会
五 味觉思想诸态
(一)体的数学
1.端与体
2.象、数与自然之道
(二)心画与目画
1.从“画,形也”到“画,象也”
2.墨与色之辩
3.得之目,寓诸心
4.先观气象
5.“相”与“目画”
(三)书之形与形而上
1.书之为道
2.书之形与形而上
3.书之生命与神采
4.目鉴与研味
六 味道:宋明儒的思想方法
(一)从解义到解味
1.魏晋解义之自觉
2.宋儒解味之自觉
3.解味何以可能
4.格物与解味
(二)心与目之辩
1.心目责贱
2.心之视,发窍于目
3.无内外者不可见
4.道必体而后见
5.贵心贱目的历史流响
七 欣遇味觉思想者
(一)如道之身
1.如“朴”而在之身体
2.如“类”而在之身体
3.如“故”而在之身体
4.如“理”而在之身体
(二)温:儒家之精神基调
1.温之为德
2.温与仁
3.温:儒者在世之态度与方法
(三)淡:道家之精神基调
1.淡乎其无味
2.游心于淡
3.平淡
4.“不温不凉”之“淡”
5.余论
后记
参考文献
同类热销排行榜
-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14.4
- 八万四千问18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14.4
- 梦的解析15.92
-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15.2
-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纪念版)(精)19.92
- 幸福爱(从新手到高手的爱情修习课)15.92
-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全译全注)14.4
- 菜根谭/中华经典藏书7.6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