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而这使得父母更无从看见孩子。
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感,最终变成影响成年后的原生家庭问题。
因此,作者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
作者介绍
-
目录
推荐序 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 武志红
第一部分 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
第1章 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脐带
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角色缺位,导向错位
有利的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就不会再产生了
孩子不说,不代表不需要
第2章 依恋关系,一切社交关系的基础
依恋:关系中的地心引力
孩子需要在关系中找到方向
表面是背叛,内心是冲突
亲近和疏远:一个硬币的正反面
第3章 原生关系、派生关系和替代关系
基地外的安全保护圈:派生关系
情感出“外遇”,关系被替代
建立原生依恋关系的6种形式
第4章 教养,是一种权利关系
天生教养权威的丧失
关系赋予教养权利
一边忽视孩子,一边给孩子贴标签
第5章 依恋,让关系得以归位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支撑父母心甘情愿的原动力
让孩子愿意听父母说话
让孩子跟父母更亲近
让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
让父母成为孩子的引导者
让孩子愿意为了父母努力
第二部分 不被看见的孩子,自我难以健全
第6章 逆反心理
亲子关系减弱,逆反心理增强
逆反心理的双重作用
虚假的独立
示威和屈服
助力还是压力
第7章 逃避感受
感知不到脆弱,也是一种心理创伤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失去了天生的抗压保护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伤害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无法表达脆弱
同伴关系,本身就是不安全的
第8章 超龄儿童的“学龄前综合征”
外表成熟得像大人,内心幼稚得像小童
成熟:分裂与凝聚的协奏曲
人格上要独立,情感上要先依赖
孩子看不到父母,父母看不到孩子
第9章 沮丧感与攻击性
与父母关系越疏离,越容易产生攻击性
亲子关系缺失,激发了孩子的攻击性
第10章 欺凌问题
与父母关系越疏离,越容易面临欺凌问题
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变成欺凌者
欺凌,是为了满足依恋的饥渴
父母的角色越缺位,孩子越容易被伤害
欺凌,让孩子更不被看见
坚硬外壳下的脆弱生物
第11章 扭曲的性意识
性,依恋饥渴的表现
性,逃避脆弱的方式
先关系,后性行为
第12章 成绩不佳
依恋关系稳固,孩子才有勇气探索未知世界
综合能力,不成熟孩子欠缺的特质
逃避了脆弱,就失去了试错的机会
依恋,最后的学习动力
打开学习大门,先赢得孩子的心
第13章 孩子的社交问题
害羞到底是不是缺陷
多跟孩子玩并不能提高社交能力
孩子更需要依恋而不是朋友
同伴无法消除孩子的无聊感
和同伴交流无法提升孩子的自尊
同伴不能代替兄弟姐妹
依恋竞争
第三部分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第14章 让孩子归巢
友好地与孩子拉近关系
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
鼓励孩子依赖
做孩子的航标
让孩子重新归巢
第15章 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见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需求
先修复关系,再纠正行为
不给别人取代自己的机会
身体分离,心灵也要保持联系
培养别人无法取代的亲密感
不要强行亲近孩子
第16章 唤醒父母的教养直觉
父母更需要“被管教”
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
第四部分 如何在数字时代守护我们的孩子
第17章 扭曲了的数字革命
我们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消息
孩子为什么会有空洞感
数字时代的依恋现象:游戏、网络欺凌和色情内容
第18章 拉回迷失在数字时代的孩子
数字时代的社交时机
为孩子清除数字时代的诱惑
先玩满足依恋,再玩电子游戏
先做孩子,再认清世界
父母是孩子和世界的缓冲器,而不是媒介
夺回“迷途的”孩子
同类热销排行榜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