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以印度论师寂护的《摄真实论》业因业果品及其弟子莲花戒之注疏为主要依托文本,对其展开中文翻译、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学对佛教业说的批评,以最大可能呈现出印度六派哲学与佛教哲学论辩的历史图景。全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旨在揭示寂护业论思想在佛教整体业论思想脉络中的价值,并尝试通过对个体同一性和因果律的讨论,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国内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介绍
范文丽,安徽太湖人。2005-2012求学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2012-2017求学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印度哲学、东方哲学。 -
目录
导言
序章 从文本研究到哲学分析:印度哲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一、思想史、文献校译、文本解读:近代中国印度哲学研究路径
二、由“比较”而“融合”:比较哲学方法论之演变
三、以道观之:“大哲学”视域下的印度哲学研究
结语
第一章 文本:《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一、寂护及其著作
二、《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三、《摄真实论(疏)》框架及其“次第道”论证特点
结语
第二章 问题:“无我而有业因业果”与“刹那灭而有因果”
一、问题一: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二、问题二:无常/刹那灭而有因果
三、概念:“无常”与“刹那灭”
四、概念:“我”与“无我”
五、概念:“业因业果”与“因果”
六、问题之源:业说的印度宗教哲学背景
七、部派佛教对业与因果的诠释
结语
第三章 诤议之始:有我论者的批评与论证
一、“所作散灭、未作自至”:童中尊对无我论的批评
二、“自我”的存在与表象:六派哲学的论证路径
三、正理派、弥曼差派之记忆证明说
四、正理派之主体统合说
五、弥曼差派之自知证明说
六、寂护:业因业果基于因果
结语
第四章 “作用”与“无作用”:因果关系本质之争
一、vyapara:“作用”与“生果作用”
二、“无作用”:寂护、莲花戒的六个理由
三、从“作用”到“无作用”的思想脉络
四、“一切法悉无作用”
结语
第五章 因与果的时间关系之争
一、断灭难:刹那灭说的困难
二、童中尊“三时难”:因何时生果?
三、寂护:“因在第一刹那、果在第二刹那”
四、异熟因:“经久远而生果”如何可能?
五、俱有因:寂护对同时因果说之批评
结语
第六章 因果作为共许方便
一、缘起:因果之起点
二、因与果的“无间限定”
三、因:“生果力”
四、“共许方便”:因果作为一种观念
结语
第七章 无“我”而有“相续”
一、“相续”:一种非主体的主体
二、寂护对记忆、主体统合、自知等问题的回应
三、“相续”与“刹那差别”的张力
四、不著因果:佛教徒的道德理由
结语
第八章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佛教无我论
一、个体同一性:自我问题的当代呈现
二、主体如何存续:三种阐释方案
三、自我与无我之间:佛教的立场
结语
第九章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寂护因果论
一、作为观念的因果:寂护与休谟
二、佛教因果论:一种生成哲学
三、由因到果的断裂与绵延
结语
结语
一、寂护业论及其思想脉络
二、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三、刹那灭而有因果
附录《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
一、目录
二、正文
重要文献缩略语及版本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二、日文文献(以日语五十音字母为序)
三、西文文献(以拉丁字母为序)
后记
同类热销排行榜
-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14.4
- 八万四千问18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14.4
- 梦的解析15.92
-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15.2
-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纪念版)(精)19.92
- 幸福爱(从新手到高手的爱情修习课)15.92
-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全译全注)14.4
- 菜根谭/中华经典藏书7.6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