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澳大利亚新华书店网 [登录 | 免费注册]

    •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供应社研究(1939-1945)/广西抗战研究丛书
      • 作者:宋泉`|责编:周娜娜//徐蓉晖
      • 出版社:广西人民
      • ISBN:9787219115343
      • 出版日期:2023/06/01
      • 页数:302
    • 售价:27.6
  • 内容大纲

        本书基于桂林文化供应社特殊出版活动,从大文化的视野来考察非常态环境下的出版个案,研究其出版事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具体过程,出版机构的组织管理,出版同人的思想贡献,出版物的内容、类型、品质和数量,以及在抗战文化传播中取得的业绩成果等,体现了作为传播媒介组织的桂林文化供应社,在抗战出版史上的“地方性”、“政治性”和“进步性”的特征。本书的出版,丰富了抗战文化、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研究史料,对研究抗战时期广西出版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为当下广西出版机构发展、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 作者介绍

        宋泉,文化传播学博士,副教授,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出版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出版科学》《华中学术》等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编著图书《醉美广西》《广西文化符号》《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研究》3部,参与责编的《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 目录

    绪论  非常态社会环境下的媒介研究——基于抗战时期桂林文化供应社特殊历史现象的思考
      一、“抗战文化”与“非常态环境”下的出版业研究
      二、桂林“文化城”独特历史现象中的文化供应社
      三、基于传播学理论框架下的抗战出版史个案研究
    第一章  桂林文化供应社:非常态社会环境下诞生的媒介组织
      第一节  冲突与流徙:抗战时期的文化传播生态
        一、战时文化变迁:出版业的西迁与空间格局的转变
        二、意识形态博弈:日伪、中央、中共战时文化政策之比较
        三、聚合与多元:战时出版业的文化传播特征
      小结
      第二节  求同存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桂林“文化城”的形成
        一、新桂系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与开放的政治姿态
        二、中国共产党南方局统一战线策略在广西的实践
        三、地利与人和:桂林“文化城”形成的硬、软条件
        四、桂林“文化城”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分析
      小结
      第三节  新军突起:文化供应社的诞生与发展
        一、序曲:广西建设研究会对进步文化传播的铺垫
        二、筹备与成立(1939年)
        三、发展期(1940-1942年)
        四、转型期(1942-1944年)
        五、重建期(1945-1948年)
        六、转移期(1949-1953年)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股份制”的出版企业与“进步性”的出版同人
      第一节  “二元制”的股份有限公司模式与组织架构
        一、文化供应社的董事会、监事会构成及股东会议制度
        二、文化供应社的企业融资及增股状况
        三、文化供应社的企业构架与运行
      小结
      第二节  进步性的人事组织策略与危机应变
        一、建社初期的人事结构及学习型组织建设
        二、皖南事变后的人事调整与出版人的坚守
      小结
      第三节  “监护人”:文化供应社的管理层
        一、李任仁:“数茎红花带雨横”
        二、陈劭先:“海内几人同”
        三、陈此生:抗战文化合作的“桥梁”
        四、万民一、万仲文、赵晓恩:临危受命的“掌门人”
      小结
      第四节  “把关人”及“舆论领袖”:文化供应社的编辑群与作者群
        一、胡愈之:大众文化出版的操盘手
        二、邵荃麟:进步文化建设的思想者
        三、傅彬然、宋云彬、杨承芳等:学养深厚的出版专家
        四、文化供应社的作者群:进步文化传播的“舆论领袖”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众化”语境下文化供应社的出版生产
      第一节  抗战语境下的传播受众与文化出版

        一、抗战时期传播受众的特征
        二、抗战时期“大众化”的出版特征
        三、桂林“文化城”的出版物概况
      小结
      第二节  文化供应社的编辑方针及出版概况
        一、制定与完善(1939-1942年):以通俗读物为核心的编辑方针及书刊生产
        二、发展与转型(1942-1944年):以文艺类书籍为主的书刊生产
        三、收缩与转移(1944-1953年):以重版为主的维持性生产
      小结
      第三节  “文化室图书”与《新道理》:“大众化”传播语境下的通俗读物
        一、大众文化传播的空间布局:“文化室图书”
        二、大众文化传播的时间延展:《新道理》杂志
      小结
      第四节  从“大众文艺读物”到“文学创作丛刊”:抗战文艺向深处挖掘之路
        一、“大众文艺读物”的生产
        二、通俗文学单行本的流行
        三、青少年文艺类丛书的普及
        四、“文学创作丛刊”的问世
      小结
      第五节  《文化杂志》月刊:学术理论的阐扬与抗战文艺的传播
        一、《文化杂志》的创刊与编辑内容
        二、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学术理性的阐扬
        三、“文艺”栏目的设置与抗战文学的传播
      小结
      第六节  地方性出版物:权力场的借势与平衡
        一、《干部政策》: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的教材出版
        二、“国民教育丛书”:广西“新县制”下的国民基础教育指导书
        三、其他广西地方性书籍及学术书籍的出版
      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供应社战时的发行策略与话语权的斗争
      第一节  文化供应社发行渠道的建设与拓展
        一、1939-1941年:发行部门的草创与发展
        二、1942-1943年:发行业务的壮大与延伸
        三、1944-1953年:抗战末期发行工作的转移与战后的重建
      小结
      第二节  文化供应社的发行方式
        一、门市与批发
        二、邮购业务
        三、流动发行
      小结
      第三节  文化供应社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形象的建立
        二、行政力量推广
        三、自办期刊推广
        四、广告宣传推广
        五、书刊促销策略
      小结
      第四节  “文化供应社书报联合广告”与战时桂林出版生态
        一、多元性的广告主体

        二、主题化的广告内容
        三、亲民的图书价格
      小结
      第五节  抗战文化的多形式传播与进步“话语权”的斗争
        一、形式多样的抗战文化传播形式
        二、进步“话语权”的斗争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供应社的出版传播成效、历史贡献及思考
      第一节  文化供应社出版活动的传播成效
        一、出版物的传播覆盖面与数量
        二、传播受众的反馈与影响
      第二节  文化供应社抗战文化传播的历史贡献
        一、团结和保护大量进步文化人,维系进步文化事业的开展
        二、在文化运动低潮时期繁荣了抗战文化与地方文化
        三、对抗战文化研究特别是抗战文学研究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四、为中国现代出版精神的建设提供历史参考
      第三节  文化供应社出版活动的历史局限
        一、通俗读物的过剩与经典作品的缺乏
        二、权力场的博弈影响了出版生产的稳定
        三、战后未能延续文化生命服务地方出版事业的遗憾
      第四节  对文化供应社出版传播活动的思考
        一、“压制还是包容”:文化体制的策略选择
        二、“顺为还是变革”:媒介组织的战时选择
        三、“迎合还是引导”:传播主体的文化选择
    附录一  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大事记
    附录二  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编印书籍目录
    附录三  《文化杂志》分类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