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信守的核心法学理念与清末民初传入汉语法学、以指称范围一度包括各种公共权力的和化的“权利”为核心范畴的法理学体系处于竞争状态。本书守持近代创生于中国本土、指称范围不包括任何公共权力的权利概念。权利、权力有种种差别,但从根本上看,它们构成一个可称为法权的共同体。法的一般理论应以权利、权力、剩余权、法权、权、义务和法七个概念为基本范畴。法权是我国法律体系、法律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和内容,它应是法的重心所在。 -
作者介绍
童之伟,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历任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和武汉大学副教授、讲师、助教,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日本中央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东吴大学(台湾)、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大学任访问学者、访问研究员、访问教授,并曾数十次应邀到欧美亚太著名高校做学术演讲。主要研究旨趣是基于汉语和中国法律体系,以法权(faquan)范畴进而法权说(faquanism)为核心,构建民族的、现代的法的一般理论。 -
目录
引论
一 近现代的“汉语权利”“权力”与“和化权利”
二 参照对应名词看西语法学的“权利”“权力”
三 俄语法学的“权利”“权力”与汉语法学范畴架构
四 百余年来现身汉语法学的“权利”“权力”
五 “和化权利”“汉语权利”的竞争和影响力消长
六 基本的法现象的范围
第一章 对传统核心范畴和相关基础性命题的省思
第一节 对权利与义务地位和相互关系的重新审视
一 现有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前提
二 现有理论的主要缺陷
三 我对权利义务关系的初步看法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通行的法本位说和权利本位说
一 20世纪上半叶法本位研究之基本情况和主要观点
二 20世纪上半叶法本位研究的学术贡献与理论缺失
三 对论说法本位问题所依托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初步评说
第三节 以和化“权利”为核心范畴的法现象解释体系应予更新
一 对基本的法现象的认定缺乏事实根据
二 对法律生活最基本矛盾的估计不符合实际
三 理论上严重先天不足
四 支撑解释体系的基础性研究薄弱
五 学科基本分析方法不适当
六 小结:以和化的“权利”为核心范畴的法理学应予更新
第二章 法权说的基础性内容
第一节 法权的法哲学阐释
一 法权的外部特征
二 法权的利益属性
三 法权的本质特征
四 法权的历史变迁
五 “法权”的学术效用
第二节 法权说的基础性命题
一 法权及其具体存在形式权利、权力是最重要法现象
二 法律世界最基本的矛盾是权利与权力的矛盾
三 权利是个人利益和个人财产的法律存在形式
四 权力是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的法律存在形式
五 权利和权力相互对立,但两者社会经济内容具有同一性
六 权利和权力能够相互转化
七 法权或权利权力统一体应成为法学的独立分析单元
第三节 法权内涵在法律关系中的展开
一 现有法律关系内容学说的重大缺陷
二 对法律关系内容结构和社会经济属性的新理解
三 法律关系概念的重整
第四节 我国法律体系对法权的直接记载或确认
一 宪法在“有权”话语中对法权的直接确认
二 宪法相关法之“有权”话语直接记载的法权
三 刑法、民法典用“有权”话语直接间接记载或确认的法权
四 诉讼法“有权”话语记载或直接确认的法权
五 小结
第三章 法权论者眼中的法本位议题
第一节 法权论者看法的本位
一 权利本位说复兴的背景
二 权利本位说的要点和真实价值
三 法本位研究过程中的失误对权利本位说的不良影响
四 权利本位说自身的严重缺陷
五 小结
第二节 法权中心主张之核心内容
一 为什么要提出法权中心的猜想
二 法权中心之要义
三 法权中心之证明
四 对若干商榷意见之回应
第三节 法权中心的补充论证
一 有利于法权总量最大化是法律平衡的基准点
二 法权说与平衡论有根本的区别
三 商榷学者尚未恰当理解法的本位
四 法权中心不同于“社会本位”
五 法权有主体也有代表者
六 法权中心与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现实需求不矛盾
七 法权中心与法权结构平衡
第四章 法权说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法权说的方法论根据
一 实践法理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 实践法理学形成范畴体系的“绝对方法”
三 实践法理学形成基本范畴、核心范畴的依托和标准
第二节 阶级分析和法权分析的合理定位
一 阶级分析方法的法学含义及其传统定位
二 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汉语法学的合理定位
三 从阶级分析到法权分析
第三节 法权说的法本质观
一 法的本质是实在还是虚无
二 用什么方法确定法的本质
三 当代中国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法本质观
第五章 实践法理学的现象解释框架
第一节 实践法理学解释法现象的主要工具
一 立足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和汉语的七个基本范畴
二 以指称权利权力统一体的法权做核心范畴
三 新范畴架构的优势
第二节 实践法理学对法权起源、变迁和终极归属的解说
一 原始权及其多种存在形态
二 从原始权到法权的历史性转变
三 法权的阶段性归属和终极归属
第三节 实践法理学解释基本的法现象的两个模型
一 法权分析模型
一 义务分析模型
三 法权分析模型的理论展开
第四节 实践法理学的现象解释体系及其要点
一 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的必要性
二 “法权”一词的再生及其被赋予的新涵义
三 新解释体系之要点
四 进一步扩展理论要点的路径
阶段性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同类热销排行榜
- 目送/人生三书
- 21世纪的《背影》 +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亲手摄影 +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
- 顾城的诗(金版)(精)/蓝星诗库
- 人类群星闪耀时(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附光盘第8版)(精)
- 文化苦旅(新版)
- 摆渡人
- 解忧杂货店(精)
- 骆驼祥子
-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 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精)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