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澳大利亚新华书店网 [登录 | 免费注册]

    • 中国史学永恒魅力十八讲
      • 作者:陈其泰//刘永祥|责编:谭晓龙
      • 出版社:研究
      • ISBN:9787519916664
      • 出版日期:2024/07/01
      • 页数:361
    • 售价:27.6
  • 内容大纲

        本书以宏大的视野,首次将几千年来中国史学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优良传统予以集中呈现,系统阐释其如何形成和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史学的深厚积淀、一脉相承以及独特风格;考察优良史学传统在近代面对西学冲击时所发挥的正向作用,证明中国史学的主体性和连续性并未丧失,反驳中国史学(文化)“断层论”等错误观点;采用雅俗共赏的表达手法,让中国史学精华为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掌握,激发创造力量,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全书内容紧扣当今时代脉搏而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学术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集中阐释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特色,包括修史制度、历史哲学、实录精神、史书体裁、文史结合、名山事业等,并结合具体的史著展开论述;其次,发掘传统史学中孕育的近代元素,考察其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衔接作用,如公羊历史哲学与进化史观的传播、民本思想与史学致用功能的现代化等,进而总结近现代新史家对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最后,论述中国史学的海外传播及其回响,从演进路径、编纂理论、编纂方法等层面对中西方史学展开对比研究,得出历史编纂是中国史学最为优长和最具特色之所在的结论。
        本书力求达到四个目标:新、博、深、通。新,就是采用新的视角、新的认识、新的话语,站在当今时代回顾总结中国史学的精华。博,就是多角度、多层面来认识和分析,把中国史学各方面的特色和成就都展现出来。深,就是要深入分析,不停留在字面上,“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中发掘论述史学传统当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通,就是把传统史学同近代史学相贯通,把史学与社会条件相贯通,把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相贯通。
  • 作者介绍

  • 目录

    第一讲
    史学: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
      一、深入发掘古代史学名著所蕴涵的深刻
      哲理和高度智慧
      二、体裁发展的动力源于史家创造精神
      三、时代剧变推动历史编纂的新创造
    第二讲
    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
      一、弘扬传统疏通知远
      二、革新创造穷变通久
      三、加强统一凝聚团结
      四、热爱和平反抗压迫
      五、包容共辉和谐有序
    第三讲
    辩证思维:史家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一、哲学探索:《文史通义》重要立意所在
      二、历史哲学探索的第一层次:对儒家经典的 新诠释
      三、历史哲学探索的第二层次:论证具有深刻 意义的新命题
      四、“其所发明,实从古未凿之窦”:将“道”的 探究推向新境界
    第四讲
    制度特色:设馆修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一、设馆修史的肇始与推进
      二、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三、宋元明清设馆修史制度的发展
      四、西学影响下晚清设馆修史的新变化
    第五讲
    名山事业:史家强烈的使命意识
      一、毕生心血凝成的史学丰碑
      二、父子两代戮力完成的“名山事业”
      三 、民族危机刺激下史坛绽放异
    第六讲
    实录精神:史家毕生的信史追求
      一、“有信史然后有良史”
      二、“书法不隐”、实录记载的古之良史
      三、刘知幾对“直笔”精神的大力倡导
      四、高悬信史目标而撰成的两部名著
      五、对古代史著中隐讳失实之处应予坚决剔除
    第七讲
    重人事 ·远鬼神:史书记载的主要对象
      一、“殷鉴”思想与天命观的转向
      二、“民为神之主”:人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以人物为中心:展现历史创造的主体
    第八讲
    通史家风:史书编纂的贯通意识
      一、“通古今之变”思想的提出
      二、“断代为史”与“通古今”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贯通意识的发扬
      四、宋元明清时期通史编纂的兴盛及其影响
    第九讲
    社会全史:史书内容的宏大气魄

      一、《左传》: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二、《史记》“八书”的历史编纂首创性价值
      三、《汉书》“十志”的巨大成就
    第十讲
    匠心运用:史书体裁的丰富与灵活
      一、多样体裁反映出史家从不同视角观察历史
      二、重新审视典制体、学案体、纲目体的发展的价值
      三、古代史家讲求体例的两个目的
      四、复杂的篇章何以写得层次分明
    第十一讲
    文史结合:史书的历史叙事艺术
      一、《左传》《国语》历史叙事的成就
      二、《史记》历史叙事的较为魅力
      三、《汉书》历史叙事的高度技巧
    第十二讲
    新旧转换:传统史学中孕育的近代元素
      一、公羊历史哲学:进化史观传播的思想基础
      二、民本思想:史学致用功能现代化的重要媒介
      三、新综合体:史书体裁的传承与创新
      四、文字表述:历史编纂审美传统的延续
    第十三讲
    晚清“著史”的勃兴与民族危机的应对
      一、让中国了解世界:典制体的改造及其重要影响
      二、弘扬致用传统:晚清纪事本末体的编纂
      三、边疆历史地理著作及“经世文编”的兴盛
    第十四讲
    “考史”传统为新历史考证学奠定的学术 基础
      一、考而后信:传统考史方法中科学因素的发扬
      二、钱大昕:为新历史考证学的崛起打开广大法门
      三、戴震和崔述对新历史考证学的影响
    第十五讲
    二十世纪史家探索史学民族风格的努力
      一、世纪之初夏曾佑、章太炎、梁启超的探索
      二、三十、四十年代吕思勉、萧一山、张荫麟的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的贡献
    第十六讲
    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批判继承民族文化 遗产理论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自觉地批判继承史学 遗产的理论主张
      三、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经世致用和历史文学 传统的论述
      四、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历史编纂的论述
    第十七讲
    中国史学的海外传播与回响
      一、中国史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回响
      二、中国史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回响
      三、近代以后中国史学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
    第十八讲
    历史编纂:中国史学优于西方史学
      一、中西古代历史编纂学演进路径的根本差异
      二、中西古代历史编纂理论的同与异

      三、中西古代历史编纂方法的同与异参考文献
    后记 以最好的精神产品回报社会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