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为教育史学术专著。近代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和知识系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其主要发生于20世纪中叶。本书聚焦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的转型历程。通过研究表明,小而精的大学在这一时期普遍实现了规模扩张,大学的学科及师生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大大学”;而科研组织方式则日渐让位于团队化的集众式科研,呈现跨学科、周期长、资源需求量大等新特点。这种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的转型,对社会和教育、学术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高校和学术界顺利适应了这一转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
作者介绍
刘超 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校,并任职于日本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教育联盟常务理事等。20世纪90年代起始终沉潜于跨域研究和文艺创作,近年重点关注大学史、全球知识史、历史社会学、知识理论、高等教育、区域研究、政治哲学等领域。主要作品有《学府与政府》《清华大学文史哲谱系》《世纪清华》《讲台上的民国》等。 -
目录
绪论 “长时段”穿越“分水岭”
一、研究缘起与学术旨趣
二、文献回顾
三方法选择
四、基本思路
第一章 创建“新教育”的战略安排与策略谋划
第一节 教育体系建构的路径选择
一、平稳接管与“包下来
二、方向调整
三、结构改造
余论
第二节 高校治理体系及干部队伍建设
一、“才德兼备”:干部选任的基本思路
二、“德才兼备”:干部选任标准的调适
三、“又专又红”:高校系统“红色教育家”队伍的生成
余论
第三节 高教系统之转型与大学之重构:以蒋南翔及新清华为视点
一、优化学科布局的努力
二、以“培养‘人’”为根本
三、对教育发展的中国之路的探索
四、从“解剖麻雀”到总揽全局
五、“在时代曲折中开拓
余论
第二章 “为农工服务”:对高等教育大众性的探索
第一节 高等教育定位的探索与调适
一、“人民教育”:从构想到实践
二、教育改造与“人民教育”的推进
三、反弹与应对:从扩张到调整和“重点发展
四、教育“过渡阶段”的向度及逻辑
余论
第二节 高校招生制度的张力及其因应
一、结构性转向:统一招生方式的创制
二、“大众性”的落地:谁更有可能获得入学机会
三、“科学性”的考量:用何种方式选材
余论
第三节 教育布局的调整及其成效
一、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脉络
二、高等教育格局演变的作用机制
三、高等教育格局调整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第三章 知识生产系统及其方式的变革
第一节 “计划科学”的兴起和扩散
一、“计划科学”与科研体制的全球扩散
二、“集众式”科研工作在中国的推展
三、中国“科学计划”的筹划与夭折
四、“大科学计划”之重启及其实效
五、“计划科学”的国家化和全球化:国际竞争与知识跃迁
第二节 “规划科学”模式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施用:以《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为视点
一、《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的研制和实施
二、《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的成功缘由
三、“规划科学”模式的中国化表达
余论
第三节 高校、中科院之竞合与科研体制的演化
一、社会变迁与学术界的结构转型
二、中国科学院之崛起及其与高校之争
三、高校重振科研的努力
四、国家统筹与院校合作
余论
终章 中国大学与科研系统之离合:基于长时段的回溯与评估
一、科研制度化与学术中心的生成
二、知识转型与科研重心之游离
三、学术中心的位移与扩散
四、知识变迁的历史之维
结论:教育—知识的社会建构和国家向度
附录
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基于知识的视角
数字化与主体性: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
变革时代的大学教育和教师
在效率废墟上重建人类知识
专业研究不能回避公共性
求真与致善·穿越时空的史家探赜:走近何兆武先生的思想世界
近代知识史及其“延长线”问题辨正:中国学术继承性、开放性及自主性问题平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时光之书山河岁月的记忆(代跋)
同类热销排行榜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