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以中国易学家兼诗论家为研究对象,依据可资分析的理论文本探究易学思想与诗学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本体论、心性论,审美范式、语言论四个维度进行个案研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在与现代诗学观念的潜对话中,探赜索隐,揭示观物取象方式与意、象、言结构的多种可能。重新回望中国诗学传统,进行中国诗学的易学阐释史的观照与易学阐释之论证,特别关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本土诗学生成中的易学阐释之功,并建构“中国易学诗学”话语体系。 -
作者介绍
李瑞卿,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文艺思想史、中国文学批评,主要研究领域为易学与诗学、天文与诗学、修辞与诗学、《文心雕龙》等。著有《朱彝尊文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多项。 -
目录
绪论 关于中国诗学易学阐释的论证
一 易学阐释中的尺度、理性与审美
二 易学阐释的心——物结构
三 易学阐释的规定性
第一章 谈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想研究
一 从物质现实与中国现实出发讨论文学艺术及其理论
二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关系
三 从历史过程的整体性来思考问题
四 在科学的层面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
第二章 《文心雕龙》意象论的易学阐释
一 易道模式与意象发生
二 意、象、言系统
三 “神”之用
第三章 刘勰文质论的建构模式解析
一 文质代变论及其模式
二 文质衍生论
三 文质的新形式——风骨
第四章 刘勰“数”论
一 自然之道与“数”
二 以“数”论文
三 数理维度下的感物论
第五章 “横渠四旬”的易学解读
一 何以有天地
二 心如何立
三 为生民立命
四 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
第六章 苏轼的象外之象及其显象赋形范式
一 形象成而变化自见
二 随物赋形与自然之数
三 得之象外与化身
第七章 苏轼影论
一 影是什么
二 系风捕影之必然与可能
三 如何看见庐山真面目
第八章 曾巩儒学及其文道关系
一 曾巩的学与道
二 道德性命之学
三 圣人精神及对欧阳修的塑造
四 “两得”及其文道逻辑
第九章 吴澄诗法论理路及诗法史蕴涵
一 有关法度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二 一切法度统摄于我心
三 尺寸古法的理由
四 艾南英与陈子龙的理论交锋
第十章 李攀龙“无有拟之用”的模拟新逻辑
一 李攀龙之“情”与反对“心术之微”
二 视古修辞,宁失诸理
三 “无有拟之用”——模拟的新逻辑
第十一章 王世贞“意必副象”论及法度与情思新模式
一 意必副象论
二 法度与情思的易学模式
第十二章 王世懋性灵观念及对七子派文学思想的突破
一 性灵与意气
二 七子派旗帜下的逆反
三 越出儒家的边界
第十三章 谢榛意象论阐释
一 心性与立意
二 气象与情景相因
三 由字法、句法而妙悟
第十四章 李贽的自我意识显现与新“化工”之美
一 感从己出,发为真心
二 一念之本心与真空
三 饥饿于学与人人可以成圣
四 触目兴叹,齐于造化
第十五章 王国维“以物观物”的前世今生及易学阐释新模式
一 王国维论欲
二 邵雍、叔本华的审美之路
三 王国维的审美解脱之路
四 “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的来源问题及王国维易学阐释新模式
五 自然与幻象
第十六章 章太炎“文学”观念
一 反对兴会神旨
二 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
三 归本情性
第十七章 刘师培中国文学观念的易学阐释
一 探源求证骈文正宗
二 文学本体的易学阐释与文道合一论重构
三 “象尽意论”与文质兼备之美
四 “征实”与“饰观”的两端视域与易学进化论
第十八章 鲁迅对国民性与“知识阶级”的批判
一 国民性批判
二 对“知识阶级”的批判
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同类热销排行榜
-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14.4
- 八万四千问18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14.4
- 梦的解析15.92
-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15.2
-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纪念版)(精)19.92
- 幸福爱(从新手到高手的爱情修习课)15.92
-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全译全注)14.4
- 菜根谭/中华经典藏书7.6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