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内容是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话题。文章以乡村审美贫困问题为切入点,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词中,寻找文化根脉中的美学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探寻乡村摆脱审美贫困的路径。文章以现代性视野,重新审视宗法乡村审美贫困的命理逻辑,重塑传统文化中“桃花源”等美丽乡村原型,结合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等,寻根问脉,抽茧剥丝,寻出乡村美学真谛。 -
作者介绍
陈冬,汉族,重庆涪陵人,哲学美学博士,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哲学美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现工作于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诗词、文学、美学、文化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向学术研究,曾出版专著《权力与审美性:文学经典的模型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为基础》,并在《文艺研究》《人民论坛》《艺术百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
目录
绪论
一、缘起和意义
二、现状及评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三、审美贫困的发生:条件、能力和机会
(一)条件:客观的和谐、匀称等形式
(二)能力:主体审美的能力
(三)机会:主客同构的审美可能性
四、审美贫困的标准:动态指标
(一)不符合和谐的适当性尺度
(二)不符合形象的情感性尺度
(三)不符合规律的目的性尺度
(四)不符合自由的超越性尺度
(五)不符合秩序的创造性尺度
(六)不符合理想的价值性尺度
五、思路和方法
(一)以民族审美精神为基本底色
(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视角
(三)勾勒古典诗画中的乡土中国
六、价值和目的
第一章 理想性·神秘性·现实性:美丽乡村的三重图景
第一节 美丽乡村的理想境界
一、生产标准与乡村审美理想
二、乡村审美理想的传统镜像
三、乡村审美理想的人学意涵
第二节 美丽乡村的神秘境界
一、天人合一的魅力
二、资本祛魅神秘性
三、走向复魅的可能
第三节 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
一、基于传统乡村文化的图景
二、基于科学理论框引的图景
三、基于自由实践活动的图景
第二章 审美贫困的传统命理逻辑
第一节 宗法宿命:乡村建设的政教逻辑
一、宗法社会的比德思想
二、宗法社会的君子精神
三、政教逻辑下乡村建设
第二节 产业逻辑:乡村生存和发展的命运
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宗法族群的聚居模式
三、宗法乡村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 文化命理:乡村宗法文化逻辑
一、忽视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崇尚血缘等级的秩序
三、迟滞的科学文化普及
第三章 重塑审美理想:美丽乡村文化原型
第一节 道法自然的文化原型
一、道法自然的人生论哲学
二、从道法自然到无为政治
三、无为政治下的乡村原型
第二节 桃源深处有人家
一、桃源与文化符号
二、桃源与人文理想
三、桃源与人文觉醒
第三节 重塑乡村审美理想
一、重塑乡村人格理想
二、重塑乡村文化理想
三、重塑“美美与共”乡村理想
第四章 摆脱审美贫困:乡村建设的人学机缘
第一节 守望与传承乡土情怀
一、千年守望乡土的情怀
二、乡村审关的阶层流动
三、审美生活守望与更新
第二节 摆脱审美贫困的人学契机
一、宗法社会对人精神世界的关照
二、基于人生问题的精神文化建设
三、基于人生问题的乡村文化自觉
第三节 宗法民本思想的时代局限
一、基于宗法意识形态的体制局限
二、基于宗法人生理念的思想局限
三、士绅阶层民本理念执行的局限
第五章 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路与实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审美镜像
一、城乡分立阶段的村落镜像
二、城乡统筹阶段的审关转向
三、城乡融合阶段的审关升级
第二节 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理路
一、尊重人的需求自由
二、维护人的劳动自由
三、遵循人的感性自由
第三节 基于中华美学精神的美丽乡村实践路径
一、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
二、自然生态的维护路径
三、人居环境的美化路径
四、乡村文化的建设路径
五、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
结语
后记
同类热销排行榜
-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14.4
- 八万四千问18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14.4
- 梦的解析15.92
-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15.2
-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纪念版)(精)19.92
- 幸福爱(从新手到高手的爱情修习课)15.92
-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全译全注)14.4
- 菜根谭/中华经典藏书7.6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