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是“民国文学史论”丛书第二辑其中一本。
抗战时期,大量民众随国民政府迁徙重庆,重庆人将这些外来者称为“下江人”。“下江人”数量庞大,占据了战时重庆人口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到来,带来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重庆从西南内陆的码头城市,转而成为了大后方文化中心。那么,“下江人”是如何改变了战时重庆文学的风貌,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又在重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么一个庞大群体在重庆的经历对文学构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研究抗战文学所无法绕开的主题。本论著即以“下江人”为中心,考察“下江人”到来前后重庆文学生态的变化,并围绕“下江人”在战时重庆的生活,探讨战时生活带给作家什么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又如何体现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之中。 -
作者介绍
黄菊,1976年9月生于重庆合川,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文学博士。现任职于西南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情报研究所。参与主编《民国宪政、法制与现代文学》,在《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抗战文学与文化。 -
目录
绪论 “下江人”的由来及其与重庆文学的关系
一、“下江人”概念的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学术综述
第一编 隔阂与陌生:下江文化和重庆文化
第一章 战前的重庆形象和文学环境
一、抗战前的重庆形象和地方文化
二、1937年前后的重庆地方文学和文化
三、1937年前重庆的文学园地
第二章 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环境的调整和变化
一、战时在渝的报纸副刊和文学刊物
二、发展地方文艺的期待
三、地方文化人士对下江文化人的支持
第三章 活跃在抗战宣传中的下江作家
一、文艺界和抗战宣传
二、“下江”作家和重庆各界公共活动
三、地方形式的利用和思考中的实践
第四章 下江作家在重庆的交往方式
一、以座谈会为主要形式的聚集
二、个体之间的往来:朋友、聚居和茶馆
第二编 他乡与现实——下江作家在重庆的文学书写
第五章 下江作家的重庆日常
一、漫漫人川路
二、抗战初期“下江人”和重庆人的对视
三、贫困和疾病裹挟的重庆时光
四、如何看待贫穷: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坚守
第六章 下江作家对重庆城市形象的书写
一、战争中的精神堡垒
二、“重庆客”的他乡和故土
三、繁华陪都:重庆魅力的另一面
第七章 被大轰炸改变的文学环境
一、大轰炸中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运行
二、书报审查制度下的生存
三、稿酬和版税引发的争论
第八章 文学中的重庆大轰炸
一、废墟中的重生:大轰炸后的重庆
二、防空洞中时光
第九章 返乡的“下江人”:对战时川籍作家的考察
一、郭沫若:对故乡的礼赞
二、巴金:归来的“异乡人”
三、“回乡”与“文学创作”
余论 “下江人”的离开和重庆文学的沉寂
一、变动的人与城的关系
二、文学中的“重庆记忆”
三、“下江人”离开后的重庆文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同类热销排行榜
- 摆渡人14.4
- 目送/人生三书17.2
- 骆驼祥子10
- 乖摸摸头14.4
- 解忧杂货店(精)15.8
- 三体(Ⅲ死神永生)/中国科幻基石丛书15.2
- 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14.4
- 文化苦旅(新版)15.92
- 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精)14
- 看见15.92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