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自1949年9月25日创刊以来,《文艺报》一直密切关注文艺创作现场,捕捉文艺创作动向,推动出作品出人才,是新中国文艺的重要理论评论阵地。该文丛共七卷,分为理论卷、文学评论卷、艺术评论卷、外国文学卷、作品卷、对话卷、儿童文学评论卷。本卷精选了《文艺报》1949年创刊至2019年的重要理论文章,涵盖重要文艺方针政策的阐释、解读,重要文学现象、思潮的探讨、争鸣,以及文类研究、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所入选的文章以丰沛的时代精神、鲜明的问题意识、深邃的人文眼光、广阔的学术视野、个性化的文字表达,构成了一个逐渐走向丰富、多元、开放、成熟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独特风景,成为观察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面镜子。 -
作者介绍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199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硕士。曾在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协创研部工作。2014年任《文艺报》总编辑。出版有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2009年)、《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2012年)、《向道与叩问》(2014年)、《写作的理由》(2017年)。有散文及译作若干。 -
目录
梁鸿鹰:回望如歌岁月开创全新境界——《<文艺报>70周年精选文丛》总序
上
1952年
冯雪峰: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节选)
1955年
唐锼: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
1956年
张光年:艺术典型与社会本质
王瑶: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
1958年
茅盾:夜读偶记——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他(节选)
1960年
柳青:谈谈生活和创作的态度
1961年
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朱光潜:整理我们的美学遗产,应该做些什么
臧克家:古典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1962年
王力: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郭沫若:诗歌漫谈
王朝闻:齐白石画集序
沐阳:从邵顺宝、梁三老汉所想到的
1963年
柯灵:给人物以生命——艺术概括谈片之二
茅盾:关于曹雪芹——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
1964年
文洁若:《红岩》在日本
1965年
李基凯:关于怎样写中间状态人物问题——用《不能走那条路》《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的
成功经验驳“写中间人物”论
1978年
巴金:迎接社会主义文艺的春天
吴组缃:谈《水浒传》
丹晨:文艺与泪水
袁良骏:鲁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979年
姚雪垠:漫谈历史的经验
程代熙:文艺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读书札记
钱谷融: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
1980年
唐挚:更好地表现新时期的社会矛盾(纵横谈)
吴泰昌:大兴争鸣之风(纵横谈)
宋遂良:坚持从生活的真实出发——长篇小说创作问题探讨
刘西渭:常情常理
李国涛:新艺术手法和固有的文学观念
1981年
王元化:和新形式探索者对话
李泽厚:审美与形式感
周良沛:有感“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袁行霈:文学与时尚
1982年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转载)
理迪:《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质疑
1983年
袁可嘉:西方现代派文学三题
严家炎:历史的脚印,现实的启示——五四以来文学现代化问题断想
谢冕:通往成熟的道路
秦兆阳:谈“情”
贺敬之:当前文艺思想的几个问题
1984年
冯牧:投身到伟大变革的生活激流中去
1985年
季羡林:外国文学研究应当有中国特色
冯牧:关于创作自由和评论自由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林兴宅:系统科学方法论与艺术
周政保:小说创作的新趋势——民族文化意识的强化
刘再复:文学的反思和自我的超越
刘梦溪:文化意识的觉醒
钱念孙:文学之“根”的多向伸展和寻“根”眼光的扩大
黄子平:文体的自觉
刘思谦:小说创作中的悲剧观念
1986年
程代熙:对一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思考与述评——与刘再复同志商榷
杨眷时:充分的主体性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与陈涌同志商榷
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
1987年
王晓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再思考——从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谈起
邹平:现代都市美的失落和寻找
陈骏涛:当前理论批评建设管见
张首映:两种批评理论及方法
陈晋:平民的生活与贵族的艺术——部分青年文艺创新的内在矛盾
南帆:读者是什么
张韧:批评的尴尬
童庆炳:解开艺术创造之谜
滕云:呼唤史诗
陈孝英:新时期文艺中的喜剧意识
蔡翔:再来一条腿
蓬生: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於可训:小说文体的变迁与语言
靳大成:对人类学批评的多种可能性的资格论证
吴秉杰:面对发展了的审美形态
朱立元:文学批评主体性的限度
程德培:长篇小说的艺术在哪里
1988年
伍林伟:写好故事
杨周翰:镜子与七巧板——当前中西文学批评观念的主要差异
李洁非:“感觉”的泛滥
汪曾祺:关于散文的感想
乐黛云: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卢卡契对布莱希特与胡风对周扬
梁斌:民族气魄与民族风格
唐浞:“新古典主义”随感
李陀:昔日顽童今何在
王蒙:故事的价值
王干:批评的沉默和先锋的孤独
下
1989年
赵园:负累重重的“地之子”——农民意识与中国作家
吴俊:文坛的调情——对文学现状的一种看法
应雄:历史批判与自我批判
刘再复:五四文学启蒙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梁昭:为文学“商品化”一辩
钱理群:反思三题
陈晓明:理论的赎罪
支克坚:关于40年代革命文学内部论战
吴福辉:为海派文学正名
钱中文郑海凌:文学史的类型、构架与问题
钟敬文:抗战期间的通俗文学
洁泯:文学四十年:现实主义从失落到回归
王宁:论学院派批评
1991年
马识途:也说现实主义
1993年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王元骧:也谈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
严昭柱:对文艺价值论有关问题的思考
陶东风:艺术:创造还是生产?——兼论20世纪反个l生化思潮
1995年
陈漱渝:聚合离分呈百态嫣红姹紫斗芳菲——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漫谈
孙郁:鲁迅的批评视角
1996年
肖鹰:游戏崇高:走向俗人的神话
1997年
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
1998年
李复威贺桂梅:90年代女性文学面面观
乐黛云:21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
1999年
杨剑龙:面对当下与书写自我——新生代小说论
杨义:面向新世纪的人文学术——我的治学观
2000年
赖大仁:从人学基点看文艺精神价值取向
郭志刚:理解鲁迅
鲁枢元:“文学是人学”的再探讨——在生态文艺学的语境中
吴元迈:20世纪文论的历史呼唤——走辩证整合研究之路
2001年
鲁文忠:纯文学在窘迫中延展希望
陆文夫:关于创作的一点随想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
高旭东:走向21世纪的鲁迅
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
2002年
曾健民:台湾殖民历史的“疮疤”——评叶石涛最近在日本的演讲
吴奕铸彭志恒赵顺宏刘俊峰:华文文学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
——我们对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
陈辽:文化的华文文学论待商量
2003年
洪治纲:想象的匮乏意味着什么
2004年
陈超:“反道德”“反文化”:“先锋流行诗”的写作误区
郜元宝:期待新的“文学自觉”时代到来
马龙潜高迎刚:文学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
2006年
李准: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选择
2007年
饶曙光:资本逻辑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及其调整
杨承志:努力构建文学的和谐生态
何向阳:批评的构成
段崇轩:要“现代性”更要“民族性”——对当前文学的一点思考
2009年
范咏戈:发现小说应当发现的——漫谈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张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张浩文:农村题材60年:在负重中前行
梁鸿鹰:当前文学发展的主流与可能
张未民:中国文学的“中国性”与“地方性”
2010年
孟繁华:为中国当代文学辩护
张颐武: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
李建军:理想主义与力量的文学
2011年
邵燕君:倡导“好文学”与直言的批评风格
吴俊:批评的限度和学院批评的位置
李敬泽:文风与“立志让人懂”——答《文艺报》编者问
王蒙:中华传统文化与软实力
2013年
石一宁:《“文学台独”批判》:历史责任文学良心
2014年
李炳银:报告文学的文学不等式
陈嬿文:传统还是现代:台湾启蒙知识分子的抉择
2015年
冯宪光: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
曾镇南:以作品为中心改善文艺生态
夏烈:网络文学的综合治理与时代使命
李云雷:市场经济、文艺的通俗性与主体性
马龙潜:“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定位及其功能特性
白庚胜: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的意义
雷达:面对文体与思潮的错位
董学文: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指南
高建平:美学在当代的复兴
王德威:华语语系文学:花果飘零灵根自植
2016年
何建明:文艺批评的标准、导向与实践
彭程:文艺批评的坚守与创新
王一川:重建文艺批评标准的美学传统基础
丁振海:现实主义精神助推文艺高峰
王雪瑛:回望百年新文化运动
李少君:当代诗歌四十年
王兆胜:散文创作与批评是否“无法可依”
2017年
刘大先:必须保卫历史
2018年
赵稀方:香港文学研究:基本框架还需重新考虑
编者的话
同类热销排行榜
- 摆渡人14.4
- 目送/人生三书17.2
- 骆驼祥子10
- 乖摸摸头14.4
- 解忧杂货店(精)15.8
- 三体(Ⅲ死神永生)/中国科幻基石丛书15.2
- 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14.4
- 文化苦旅(新版)15.92
- 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精)14
- 看见15.92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