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是德国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法兰克福诗学讲座”五次演讲的结集。
马丁·瓦尔泽对20世纪盛行的、主要肇始于托马斯·曼的反讽概念提出了质疑,他细致梳理出一个文学渊源:从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对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反讽所下的定义,到这一种反讽的巅峰之作,即托马斯·曼《托尼奥·克吕格尔》。马丁·瓦尔泽认为,在这里,反讽是确立主人公身份的手段,主题与反主题相互驳斥,而主人公不会偏袒哪一方,他站在所有对立面之上。可以说,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确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反讽”成了关键工具。
马丁·瓦尔泽又对卡夫卡《变形记》进行了细读,得出“格里高尔的死是大团圆”的结论,“没有一个故事比这更具反讽”。经过层层剥丝抽茧般的分析,马丁·瓦尔泽希望重新唤起真正的苏格拉底式反讽——引导人们回归内心世界、回归道德和思想的自由。 -
作者介绍
马丁·瓦尔泽(1927—),德国战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南部与瑞士和奥地利交界的瓦塞堡,11岁时父亲去世,很小的时候便在母亲的餐馆里帮工。1944年应征入伍,1946—1951年在雷根斯堡和蒂宾根大学攻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获博士学位。他曾是作家团体“四七社”的成员,1957年成为职业作家,定居在博登湖畔的努斯多夫,他的许多作品均以这里的生活为背景。 瓦尔泽是国际笔会德国中心理事、柏林艺术科学院院士、德意志语言文学科学院院士,曾获多种文学奖项,如四七社奖、黑塞奖、霍普特曼奖、席勒促进奖、毕希纳奖、荷尔德林奖、德国书业和平奖、阿勒曼尼文学奖、坎佩奖、科尼讷文学奖等。 瓦尔泽迄今已出版《菲利普斯堡的婚事》(1957)、《独角兽》(1966)、《惊马奔逃》(1978)、《激浪》(1985)、《进涌的流泉》(1998)、《批评家之死》(2002)、《恋爱中的男人》(2008)等二十多部长篇和中篇小说。 瓦尔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参与推进社会的进步。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同时吸取现代派的手法和技巧。他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人物的自省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
目录
1.现实中的浪漫反讽
2.此反讽非彼反讽
3.虚无是怎样炼成的
4.纯粹的反讽
5.自我意识与反讽
注释
同类热销排行榜
- 摆渡人14.4
- 目送/人生三书17.2
- 骆驼祥子10
- 乖摸摸头14.4
- 解忧杂货店(精)15.8
- 三体(Ⅲ死神永生)/中国科幻基石丛书15.2
- 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14.4
- 文化苦旅(新版)15.92
- 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精)14
- 看见15.92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