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在鲁迅“传统”的参照下,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型进行了深度阐释,认为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在精神内核的层面与鲁迅“传统”,如鲁迅对人性的勘察、对国民性的深刻关注是一致的。而余华在以九十年代的长篇写作为标志的“转型”则是与对鲁迅的“追认”紧密联系,是一个成熟作家对自身创作的反思,余华的小说创作由对个人经验的表达拓深至对历史经验的书写。本书稿系统性地、辩证性地考察鲁迅“传统”与余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联,并且以余华对鲁迅的“追认”为核心文学史事件,对余华的个人创作史、中国当代文学史进行细致深刻的思索。 -
作者介绍
李立超,1987年生,江苏南京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入选第十批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余华研究史中的“鲁迅问题”
第二节 何为鲁迅“传统”
第三节 余华与鲁迅“传统”
第一章 “先锋”余华:卡夫卡的“鲁迅”故事
第一节 在“看”与“被看”中
第二节 “家中的残酷”:童年与革命
第三节 国民灵魂的勘察者:“怎么写”与“写什么”
第二章 乡关何处:重写“复仇”故事
第一节 “复仇”:地域里的精神
第二节 《铸剑》的“现代性”
第三节 《鲜血梅花》的“后现代性”
第四节 反思“先锋”的起点
第三章 90年代的“转型”:与鲁迅“重逢”
第一节 “小镇”:局促的经验
第二节 《活着》:忍耐绝望
第三节 《许三观卖血记》:“阿Q”的反抗绝望
第四节 迟来的“重逢”:在“得意”与“失意”之间
第四章 由现实潜回“传奇”:直面鲁迅之后
第一节 《兄弟》《第七天》的“强攻现实”
第二节 《第七天》:在《野草》与《彷徨》之间
第三节 《第七天》的“试验性”
第四节 《文城》:以“传奇”造访鲁迅的时代
第五章 从“小世界”到“大世界”——余华文学地图中的鲁迅“传统”
第一节 从海盐来
第二节 上北京去
第三节 鲁迅“传统”作为线索
结语:余华与文学史
附录一 余华作品发表简目(1983—2023)
附录二 余华的世界与世界的余华——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访谈录
附录三 和余华共同度过的80年代——访海盐作家蔡东升
参考文献
后记
同类热销排行榜
- 摆渡人14.4
- 目送/人生三书17.2
- 骆驼祥子10
- 乖摸摸头14.4
- 解忧杂货店(精)15.8
- 三体(Ⅲ死神永生)/中国科幻基石丛书15.2
- 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14.4
- 文化苦旅(新版)15.92
- 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精)14
- 看见15.92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