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大纲
本书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鲁迅周作人兄弟视作思想启蒙与文学革新运动的同盟军,对其1917-1923年间以“立人”为中心的文学实践进行一种互文性的整体考察,探讨他们二者如何具体分工合作,并以此为基点分析兄弟之间潜在的精神对话关系。 -
作者介绍
王海晗,1991年出生,浙江嵊州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青年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入选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点燃“寂寞”:周氏兄弟复出的内外考察
第一节 “旧梦”遭遇“现实”:重启“第二维新之声”的历史脉络
一、“第二维新之声”:留日时期周氏兄弟的“立人”思想
二、“寂寞”的体验:“心声”的延宕与下沉
三、“旧梦”重燃:“热风”融化“火的冰”
第二节 缺席与在场之间:周氏兄弟介入《新青年》考论
一、周氏兄弟与《新青年》编辑部关系之史实考辨
二、周氏兄弟的站位:“客师”与“名角”的意义
三、文化空间与文体选择:《新青年》之于周氏兄弟
第三节 文化体系的形成:彼此支撑的术业分工
一、外语习得偏向:互为信息源
二、“通览”与“专深”的合作:从“起草—修改”到“导入—发挥”
三、职业平台的照应:教育部官员与高等学府教师
第二章 接力往复:周氏兄弟思想革命的人学视域
第一节 “立人”的理论根基与伦理向度
一、理论根基:进化论思维
二、伦理向度:当“互助主义”话语编入进化论
第二节 “立人”的内涵:《狂人日记》与《人的文学》之互文解读
一、“吃人”话语的双重所指与“灵肉一致”的人性
二、从“尊个性而张精神”到“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三、反求诸己:《狂人日记》对于《人的文学》的镜鉴意义
四、启蒙时代文学何为:“记录研究”“非人的生活”
第三节 “新人”的发现:“妇女”与“儿童”
一、反抗性别压迫:从两性道德的视角进入思想伦理
二、儿童本位观:理论提倡与文学表现
三、认识装置与“风景”的发现
第三章 发声成文:周氏兄弟“五四”时期的文体表达
第一节 “小说模样的文章”:现代“短篇小说”文类构造的路径
一、“五四”的先声:作为一种文类试验的《域外小说集》
二、短篇小说的诗化及其抒情意识:《点滴》与《呐喊》对读
三、“小说模样的文章”:读写之间的默契
第二节 “以汉语思想”:论周氏兄弟的文学语言观念
一、反叛作为一种文体而非仅仅是语体的文言古文
二、直译与欧化:中国语文的改革方案与“国民性”问题
三、名实合一:语言的意义生产机制
第三节 反抗新文学的“偏至”:从鲁迅的“杂感”到周作人的“美文”
一、《随感录》中的“鲁迅风”
二、“美文”:日常生活中的个性启蒙
三、反体制化的文体观念与新文学家主体的凸显
第四章 交相呼应:“五四”落潮期周氏兄弟的文化想象及实践
第一节 发现“讽刺”与“类型”:周作人论《阿Q正传》
一、周作人评论诞生的潜在语境
二、什么是讽刺
三、想象国民的方式:文学典型论
第二节 为新文化辩护:“后五四”时代论争漩涡中的鲁迅与周作人
一、警惕复古逆流:对“假道学”的透底批判
二、“超越的批评家”:有关《沉沦》《蕙的风》的文学批评
三、论战的逻辑:反对造成“一是之学说”
第三节 爱罗先珂对周氏兄弟的影响
一、“寂寞”的言说
二、文学主题的同形异构
三、看见自身:智识阶级的使命
结语 共生与独立:从双峰合一到歧路难返
参考文献
一、周氏兄弟文集及相关生平学术资料汇编
二、民国杂志
三、研究著作
四、学术论文
后记
同类热销排行榜
- 摆渡人14.4
- 目送/人生三书17.2
- 骆驼祥子10
- 乖摸摸头14.4
- 解忧杂货店(精)15.8
- 三体(Ⅲ死神永生)/中国科幻基石丛书15.2
- 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14.4
- 文化苦旅(新版)15.92
- 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精)14
- 看见15.92
推荐书目
-
孩子你慢慢来/人生三书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独家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
-
时间简史(插图版) 相对论、黑洞、弯曲空间……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艰深、晦涩、难以理解而且与我们的...
-
本质(精) 改革开放40年,恰如一部四部曲的年代大戏。技术突变、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资本对接...